“模具鋼材行業要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轉方式、優結構、提質量、增效益,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日前,國際模協秘書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轉方式、優結構、提質量、增效益,創新驅動新發展”是模具鋼材行業實現健康發展的最有效途徑。
世界經濟增長將處于一段較長時間的低迷期和結構大調整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難以消除。認為,依靠擴大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已經不可持續。國內經濟正進入一個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發展,由重視數量增長向更加重視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轉折期。
“我國模具鋼材企業面臨兩大機遇和兩大挑戰。”指出兩大機遇,一是今后十幾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工業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成效顯著,以及國家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給我國模具鋼材企業創新發展帶來的機遇。二是我國模具鋼材企業近幾年裝備現代化和企業軟實力的增強,為擴大國際市場特別是進軍發展中國家市場,實施國際化經營帶來了新機遇。模具特殊鋼的特殊用途性質決定了要真正做強做大必須走專業化精品和國際化市場規模的發展之路。
目前,使用模具鋼材的下游汽車、家電、醫療器械、LED、電力、機械等行業,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但最近出臺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了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方向: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等為模具鋼材需求提供了新的亮點,對產品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這些都給模具鋼材行業帶來了新市場,給模具鋼材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兩大挑戰,一是企業聯合重組能否真正實現生產要素資源(人才、資金、先進設備)配置效率的提高,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挑戰。二是面對資源環境制約能否實行綠色制造,建設生態文明工廠的挑戰。
表示,目前我國模具鋼材行業面臨著區域分布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專業化分工程度低等問題。技術能力、管理能力、操作能力、市場開發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和影響模具鋼材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瓶頸”。加之模具鋼材企業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國家政策支持力度相對缺乏,我國模具鋼材產業整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
據了解,2012年我國模具鋼材棒材生產線新投產6條,共新增產能630萬噸,一半處于產能待釋放狀態,一半處于排產不滿狀態。由此可見。模具鋼材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集中投放的局面。對此,《全球模具配件大全》編委蘇江武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模具鋼材市場有所好轉,企業也很難實現好的效益。”
數據顯示,2012年模具鋼材規模企業利潤大幅度下滑,1月~9月份實現銷售利潤總額4.7億元,比去年降低97%;利潤率僅為0.87%。9月份,31家主導企業虧損13.3億元,虧損企業24家,虧損面達77%,比8月份上升48個百分點,比去年9月份上升32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模具鋼材行業的結構調整仍然任重而道遠。
“目前,鋼材需求的最低迷時期已經渡過,但并不意味著行業最困難的時期已經渡過。”深圳模具技術學會劉成洋副秘書長認為,2013年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會放松,行業新增產能有待釋放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將使明年的形勢更加復雜,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模具鋼材行業整體供大于求的局面進一步加劇,2013年將比2012年更困難,過剩產能面臨被迫淘汰。”劉成洋這樣判斷,“實際上,下游對優模具鋼材需求出現了階段性萎縮。”
模具鋼材的主要下游行業是機械、汽車、鐵路、船運等行業。1月~9月份,我國汽車產銷分別為1413.12萬輛和1409.2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98%和3.37%。其中乘用車產銷1136.71萬輛和1126.96萬輛,同比增長8.41%和6.94%,預計2012年全年產量1884萬輛左右,同比增長2.3%。1月~9月份,我國機械行業總產值13.3萬億元,同比增長11.9%,預計2012年全年總產值17.7萬億元,同比增長4.9%。汽車產量和機械行業總產值雖有小幅度增長,但實際上,國內貨車產銷同比分別下降6.40%和8.26%,重型貨車產銷同比分別下降30.82%和30.91%。盡管用鋼最多的重型貨車降幅最大,由于近年來汽車用鋼的高強度、輕量化和汽車產銷的增長,2012年汽車模具用鋼數量與去年相比仍處高位增長。
“面對兩大機遇和兩大挑戰,企業必須從謀求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高度與時俱進地調整發展戰略,在企業管理、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上創新,把發展的立足點由擴大產能規模轉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指出,無論老的企業還是新的企業,都應該認識到再擴大產能的風險,把投資方向轉到提質降耗、改善環保、發展循環經濟和延伸產業價值鏈上來。
目前,我國模具鋼材生產在數量上與國民經濟發展大體適應,能生產大量高品質特殊鋼,可以覆蓋全部軍工工程型號。但是,國內高端產品在品種質量上和數量上仍不能完全滿足國內市場需要(合金鋼比僅6.31%,不銹鋼比僅1.55%),仍有相當數量的進口(每年進口合金鋼約300萬噸);部分高端產品不能滿足國內行業發展及重大工程需求,核心部件材料不過關,飛機起落架、高速列車車軸、軸承等抗疲勞高強鋼,核電站用耐高溫、抗輻射不銹耐熱鋼管,燃汽輪機、渦扇發動機的高溫合金葉片等材料,目前還不能全部國產化。對此,指出,當前,特別要把握好產品創新方向。一是服務傳統用戶創新升級的要求,開發鋼材新品種新規格;二是跟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創新新品種和新材料,打造新的效益增長點。
目前我國大多數模具鋼材企業均面臨產業升級改造和產品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模具鋼材企業應結合當地的區域資源、市場資源、自身特點等,堅持淘汰落后、提高專業化分工程度、提高優勢品種集中度的原則,為模具鋼材產業合理布局、專業分工和產業集約奠定基礎。
“作為企業自身,我們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大資源優化重組和人才、科技創新隊伍培養的力度,積極維護行業公平競爭秩序,積極尋求和構建上下游產業之間的戰略聯盟,抱團取暖、
相互促進、榮辱與共,在促進產業集中度提升的同時,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真正把企業打造成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經濟實體,開拓出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蘇江武如是說。